回复贴:0   查看:67
<<返回邢台吧
据史料记载,经济贸易逐步繁荣昌盛的明清时期,金银首饰逐渐进入到百姓家中。明朝时期的邢台,颇具盛名的珍珠街与大珠市热闹非凡,是买卖各种珠宝、首饰的贸易集市。

其中,大珠市市场因主要贩卖大颗璀璨无比的珍珠而闻名遐迩,引来了无数珠宝爱好者,争相来这里淘金,寻找属于自己的幸运之物。而与大珠市相对应的珍珠街则以各种各样的较小的珍珠、玛瑙、金银首饰等为主打商品,这里汇集了琳琅满目的珍珠商品,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而亲民的购买场所。

珍珠街街道全长279米,宽9米,从顺德路进入珍珠街,小街路面干净整洁,路两侧墙面经过了仿古涂刷,墙面上有珍珠街故事绘画和文字介绍。

在珍珠街仿古墙上有一处文字讲述了珍珠街的由来:“古邢台的珠宝市场有两处,即现在的光明街西段和珍珠街,以长街为界,光明街西段当时称大珠市,是古邢台的珠宝玉器、珍珠玛瑙、金银首饰主要市场。另一处珠宝市场在珍珠街,即现在顺德路路西的府城隍庙所在地,该街东起顺德路,西至凤麟街,近百年以来名称一直未变,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随着贸易的增加,金银首饰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古邢台做为顺德府署所在地,历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金银首饰市场也应运而生,并日渐繁荣,大珠市做为一条历史悠久的珠宝市场,开始向顺德路路西的城隍庙所在地蔓延。

地以市兴,市以人聚,城隍庙当时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附近出现了一条买卖小件珠宝玉器的市场,因此处多是买卖一些小珍珠玛瑙的店铺、摊贩,当时为了与大珠市有所区别,故名‘珍珠街’。”

墙壁上还有些绘画了为我们讲述了珍珠街明清时期的商贸流通、生产生活场景。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绘画,使人不禁对珍珠街的历史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几百年来邢州古城里的先民们在这条街上有着怎样的生活?如今又给我们当今人留下了怎样的生活痕迹?

陈玉明是珍珠街上的老住户,记者已经提前跟陈老先生预约好对他进行一个采访,请他讲讲珍珠街的故事。这天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约定地点,这是位于珍珠街东口路北的一个小巷子,走进小巷往西一拐迎面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矗立眼前,门楣有块匾额上书写着“珍珠馆”,两侧门柱挂有对联,书写着“瑶草碧桃仙子府,白云黄鹤道人家。”从虚掩的大门望进去只见院里面有花草绿植,绿竹荫荫,竹节挺拔高耸,随风摆动摇曳生姿,有道骨仙风之气。

这时陈玉明老先生正好出来送客人,经过几句寒暄,陈老先生把记者领进院来到他的书房。只见书房里墙上挂满了字画,书橱里放满了书,桌案上也放满了字画卷轴、笔墨砚台、印章篆刻,书香府邸令人肃然起敬。宾主落座,记者仔细打量陈老先生,只见他慈眉善目、面色红润、体态匀称,浓密的头发、乌黑的眉毛,双眼炯炯有神,一点都不像他自己介绍的已经有82岁了。

陈玉明是邢台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他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出版过多部专著。

陈玉明老先生说,珍珠街这个名字可以说自古有之。他说他从小就居住在珍珠街,陈氏家族可以说是珍珠街上最古老的家族,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家族,陈氏家族在珍珠街居住可以往上追溯四代到他的高祖,大约240年,他的家族在清朝第五代皇帝嘉庆年间就在这条街上居住,大概就是在1800年。陈玉明老先生说,珍珠街从前是因为卖珍珠而得名,做珍珠生意在明代的时候比较兴盛,但是从清代以来到晚清、解放初就没有再做珍珠生意的商铺了。



你知道1949年之前的老珍珠街什么样吗?那时候珍珠街不像现在这么热闹,街也没有现在这么长。那时候城里人口本来就少,到邢台解放前老城里才两万来人,多数都是农民,少数的手工业者,还有就是官府工作人员。

现在的珍珠街从顺德路到凤麟街二百多米长,但是1949年以前的老珍珠街是从现在顺德路到九中家属院这一段,近百米长,老珍珠街只有东头路北住着几户人家。老珍珠街西边、街背后是庄稼地、菜地,那会儿天一黑街上就关门闭户了。

说到对珍珠街的记忆,陈玉明回忆说,老珍珠街最早时候没有现在这么长,只有从东头往西到现在的九中家属院也就是府城隍庙附近这么长一段,不到一百米。再往西就是庄稼地、菜地了,邢台解放后西边庄稼地里陆陆续续开始盖房子,珍珠街才往西延长到了凤麟街。早先珍珠街是一条单面街,路北有房子,路南面是文庙的后墙,没有房子。

老珍珠街上从清朝到解放初的时候只有四大姓,从东头数第一家是陈家,就是陈玉明老先生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在街口处有两套大院子;往西第二家是靳家与陈家相邻,靳家人口不多,现在已经找不到后人了;再往西快到珍珠街中间了是翟家,庭院也不小;再往西快到西头了是吴家,吴家是个大户人家,有钱有地,在官府里也有任职,吴家房子最好,邢台解放后吴家的房子分给了群众,后来院里又盖了小屋,又经过了这么多年已经难现当年的原貌了,现在吴家大院还保留着一间北屋,还能看出点百年老房的影子。

陈玉明说,陈家清末出了一个秀才,叫陈彩云,大家都叫他陈老彩,陈彩云曾在北长街一座女子私塾教书,因为他有文化,又乐于助人,成为老城里的名人。

直到1949年后珍珠街上才开始陆续搬来了别的姓氏住户。最早搬来的一户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搬来的姓闫,叫闫孟林,住在老珍珠街街西头挨着吴家。

闫孟林后来是珍珠街第一任街长,在街公所工作,就相当于现在街道居委会。陈玉明说闫家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到20世纪80年代闫家搬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1937年10月15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邢台,文庙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在文庙里驻扎着日本兵的一支骑兵部队,日本兵在文庙后墙掏开了个洞,往外倾倒马粪、垃圾,都倒在了珍珠街上。

“那多脏啊,臭气熏天的,还把文庙后墙破坏了,老百姓一定很气愤吧?”记者问到。

陈玉明老先生说:“是呀,可是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呐。那时候老百姓穷得吃不上饭,这些马粪也有用处,马粪捡回去可以种地当肥料,马粪里面除了有草料还有马匹没有消化掉的豆子,人们拣出来洗干净了还可以吃。那些年正赶上邢台是灾荒年,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民不聊生,那时候的日子过得真是艰难啊。”

日军侵占邢台期间日本侵略军有一个烧人场就在珍珠街上,具体位置在府城隍庙的东边、老珍珠街西头之间位置。是一个灰砖砌的大池子,有五六十平方米大小。当时日军战死的士兵或者是重伤的伤兵都拉到这里来焚烧,把骨灰送回日本。

陈玉明说,听老人们讲,有人见过日本兵把还没有死的重伤员放进焚烧池活活烧死了,老人们都说日本鬼子真是禽兽不如。



说珍珠街上最有名的所在,不得不说到府城隍庙。据《邢台县志》(乾隆本)记载:城隍庙县治西北,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翼房二十间,前为仪门、为钟鼓楼,右前为石坊、为大门、为戏楼,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知县王心悟创建。从历史地位上看,依据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城隍神的封爵定级,顺德府城隍庙属于正二品级别,朱元璋同时敕令各地规定城隍庙的建筑规模要与地方官衙厅堂相同,各地方官赴任必须先到任所城隍庙向城隍神宣誓就职,且对城隍的祭祀,必须由当地最高官员主祭。并有一府一县不得有两座城隍庙之规定。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记载:“城隍庙在府治西北隅,建于元初”。元明之际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将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并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于是顺德府城隍庙得到了大规模的重修。明代时重修时,当时邢台县知县在《邢台城隍庙记》中说:“邢旧无城隍庙”。明代万历丙午年(1606年),即万历三十四年进行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再次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并立《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

城隍庙自元代立庙后,其活动影响很大,一府九县纷纷来谒。城隍庙每年庙会时城隍出巡,鸣锣开道,肃静回避,旌旗伞扇,仪仗威严。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前后有舍身还愿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慢慢跟行。

庙会期间有各种香会,一府九县的谒庙香客如约而至,各路香客锣鼓喧天,谓之献神。香客进谒之时,表演着秧歌、高跷、旱船、高跷等。进谒时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庙会期间有传统的集市,不仅有一府九县的香客,还有来自邻近府县的人们。特别是在明清时,邢台城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更加吸引来自河北、河南、山东,乃至京卫湖广地区的商贾,一时间,东仓巷(今顺德路)、文庙街(今红星街)、庙道街的三道街两侧,周围十分热闹,商业贸易更为繁荣。

1945年邢台解放时,府城隍庙庙尚存,后被邢台县供销社、邢台县食品公司占用,部分地方还盖了民房。改革开放后在原址前边重建,城隍庙会也成为邢台市区主要的传统庙会之一。

说到对府城隍庙的记忆,陈玉明回忆说,那时候他还小,但是城隍庙还在,他亲眼见过府城隍庙。在他记忆里当时的府城隍庙大殿前有望柱两根,庙里有“王八驮石碑”多处,石碑有一丈多高,有四柱三间石头牌坊一处,城隍庙占地20多亩,后来府城隍庙大殿和厢房被拆毁了。在城隍庙后围墙曾经有一个小广场,后来成了农民的打麦场。在陈玉明家院子里有一个直径40多厘米的圆形石墩,就是原来府城隍庙的柱础,柱础周围雕刻有祥瑞图案,从柱础直径的大小大致可以推断出府城隍庙当年的规模。



珍珠街紧邻文庙、城隍庙,受到传统文化礼仪熏陶,民风厚朴,邻里关系和睦,宗亲关系稳固、社会安定。

邢台解放后,老城里各个街公所都准备有宫灯供过节的时候悬挂,增加节日气氛。

每逢过年,珍珠街街公所就把宫灯拿出来点上蜡烛挂在街上,除了挂宫灯还要挂“吊挂儿”,“吊挂儿”就是把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小旗,用绳子穿起来,横跨街道上方,固定在街道南北两边墙上,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点蜡烛。点蜡烛主要是祈福、敬神,那时候尽管人民生活不富裕,但是点蜡烛这事儿一点都不凑合,屋里、院里、神龛上、墙头上、门口、井口、过道、树上、犄角旮旯,到处都要放上蜡烛,家家户户、整条街道到处都是明晃晃、亮堂堂的,过年的氛围非常浓厚。

到了初一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街坊邻居们人们就开始拜年放鞭炮,同辈互相拜年,小的给老的拜年。陈玉明回忆说那时候小孩们都愿意串门拜年,那时候过年不像现在各家各户准备花生、瓜子、糖果、香烟,那时候是最多见的就是花生,有糖果的非常少,小孩们每次拜完年回到家都能把衣服兜、裤子兜装满花生,要是长辈能给上一毛两毛压岁钱那就更开心了。

到了正月十五,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正月十五街里集体放烟花,孩子们提着灯笼满街跑着玩,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烤杂病”,大家围着火堆,烤得浑身发热、脸色通红,祈求去除杂病、身体健康。



作为千年古城,邢台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很多的,虽然一部分在历经历史长河中消失了,但是它们还是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珍珠街东头现在在顺德路上,但是早先的时候老珍珠街还要再往东一点。顺德路原名东仓巷,曾经是一条窄窄的大车道,路面沟壑不平,北到北城墙是断头路,南到马路街(现中兴东大街)。在与珍珠街交叉口处曾有座五道庙。

陈玉明对记者说,老珍珠街东头这个庙,老百姓都叫它五道庙也叫老母庙、观音庙,庙坐落在路北,当时庙里的观音像是由紫檀木雕刻而成,非常精美。在路对面有一个老母台正冲着五道庙,老母台是一个一米多高青石砌就、四四方方的高台,大约有5米见方,平台正中有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八角石供桌,石供桌四周雕刻精美缠枝莲纹、二方连续图案,石供桌是给五道庙摆供品用的。

青石供桌有一米多高,石头桌面历经岁月显得锃光瓦亮,这个地方也成了珍珠街人们茶余饭后聊天、晚上乘凉闲聚的重要场所。那时候晚上也没什么娱乐,一吃完饭,珍珠街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到这里乘凉、聊天、玩耍。小孩们最喜欢来这里听大人们讲古城的故事、传说,陈玉明曾经著作了一本邢台民间传说故事的书,他说自己书中写到的许多老邢台民间传说故事就是那时听大人们讲的。




002.jpg

001.jpg

003.jpg
0
回复

2024-7-15 14:09:03

使用道具

尚未登录

签到随机积分奖励
签到10天奖励
签到20天奖励
签到30天奖励

快速发帖

内  容:
高级模式
Image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FLASH MEDIA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